下午4时刚过,信丰县各义务教育学校校园里开始沸腾。篮球、足球、乒乓球、花样跳绳、绘画、种菜、浇花……“双减”政策实施3年以来,信丰县“减”出了高质量、新气象,丰富的课后服务活动充实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劳动育出“开心果”
“风儿吹来青草香,鸟儿在为我歌唱。耕种读书并肩行……”近日,在信丰县思源实验学校的“耕育园”,一群师生一边唱着该校劳动教育主题歌曲《耕育之歌》,一边喜滋滋地采摘白菜、萝卜。
信丰县思源实验学校因地制宜,开辟了面积1334平方米的“耕育园”作为劳动研学基地,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后服务课程,形成了“播种-管理-采收-烹饪-义卖”五位一体耕读课堂,让耕读教育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注入新活力。四年级的吴同学说:“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在校门口组织蔬菜义卖,吸引了众多家长和路人买菜。我们不仅学会了种菜,还学会了卖菜。”
据了解,该县共有56所中小学开辟了劳动研学基地,并对劳动课程进行全面开发。信丰县第七小学种植劳动课程分为开垦荒地、种植、除草、管理、搭架、收获等环节。根据季节特点,每周利用课后服务一节课时间轮流安排班级开展劳动实践,由教师或家长普及种植知识,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农作物,每个班级认领一块责任田。
“我们班种的白菜、萝卜长势良好,我让孩子们摘菜带回家,并要求孩子们自己洗菜,跟着父母学习炒菜。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有满满的成就感,对这些蔬菜也格外珍爱,因为这些菜凝聚了他们辛勤的汗水。”信丰县第七小学教师钟佳丽说。
多彩社团扬个性
在今年举行的信丰县第一届中小学生乒乓球和花样跳绳比赛中,信丰七中均荣获第一名;在2024年赣州市中小学生智能机器人技能提升活动中,该校两人参加轮式或履带式行走机器人比赛荣获全市第一名,特色课程育人结出累累硕果。
信丰七中以“基础性课后服务+特色社团课程”模式,优化课程配置,设置了包括素描、手工黏土、编程、机器人等19种特色社团课程。喜爱舞蹈的该校七年级的谢同学说:“在参加了学校的舞蹈社团课后,增强了体质,提高了动作的协调性和韵律感,增强了模仿能力,培养了正确的站姿,受益匪浅。”
为落实“双减”政策,信丰县各中小学校深入推进五育并举,充分挖掘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发挥教师特长以及功能教室、运动场地等优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班级、年级界限,设置了特色社团课程,为孩子搭建施展才华、塑造个性的平台。
社团课程以独特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功能室里,孩子们或在一撇一捺中,挥毫泼墨陶冶性情;或在手工、剪纸、走马灯制作中体验动手的乐趣与成就,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操场上,帅气威武的武术社团,彩绳纷飞的跳绳社团,动感十足的足球、排球、篮球社团……同学们通过体育类社团活动,不仅强身健体,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发展了特长。
此外,有的孩子还在有趣的实验中发现科学的奥秘;在飞叠杯中不断挑战难度,突破极限;在编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动手实践等各方面能力。
课后服务创品牌
“师徒四人去取经,一路走来马不停,这天来到白虎岭,山高路险难通行,难通行……”近日,在信丰县第一小学手端木偶戏传习所,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表演了一出信丰方言版手端木偶戏——《三打白骨精》。
信丰县第一小学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手端木偶戏,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校本课程,成立了手端木偶戏传习所实践手工坊,邀请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开展手端木偶戏传习、展演活动,开设课外兴趣非遗社团,培养了50余名手端木偶“小戏迷”,编演了《三打白骨精》《红小鬼》等手端木偶戏剧目,手端木偶戏《三打白骨精》在赣州市中小学美育“双减”成果展示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信丰县以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收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540余条,通过建立传习所、编排课间操、开展“研学游”,推动非遗项目进校园,创建特色课后服务品牌项目。
动作整齐划一、足球炫舞飞旋,信丰县花园小学运动场,孩子们在足球武术操的运动中放松身心,心情愉悦。足球武术操将传统武术与现代足球动作进行融合,在节奏明快、时代感强的动感音乐中,编排出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特点的现代韵律操。该校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发展,统筹打造了以足球、篮球、快乐体操、攀岩等课后服务特色品牌。
此外,信丰县第二小学的竹笛、信丰县第四小学的花样跳绳、信丰县第九小学的电子百拼、陈毅希望学校的省级非遗项目瑞狮引龙等一系列精品课后服务课程的广泛开展,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促进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