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问题是调查研究最重要的步骤,也是撰写调研报告的难点之一,必须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问题“为什么”产生,科学诊断,透视问题的本源。分析问题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剥笋法”,即像剥竹笋一样,由表及里,剥去重重表面现象,脱掉层层疑云迷雾,逐渐显露出事情的原因、真相和本质。在调查研究中,要善用“剥笋法”,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剥笋脱壳”。
厘清认知因素与操作因素
问题的表现形态千差万别,类型多种多样,但问题的首要成因一般是认知因素和操作因素。认知因素是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性因素,操作因素是一切问题产生的基础性因素。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和影响着问题的产生。
比如,当前一些地区和单位看似在执行中央“过紧日子”的规定,结果省小钱、花大钱,不仅增加了财政负担,还影响了工作开展。剖析产生这种“怪现象”的成因,就要厘清认知因素和操作因素,从虚实结合出发,运用两种方法:
一是以虚带实。深度挖掘认知根源,分析认知与问题之间的支配关系,体现深刻性。前例中,之所以出现“目的为省钱,结果多花钱”的现象,源于机关干部存在狭隘思维,只要跟规定有出入,就层层审批,哪怕多耗时间、降低效率也在所不惜,认为照章办事、程序合规最为保险。这就弄清了一些地区和单位落实“过紧日子”的规定,目的在“真免责”,而不在于“真省钱”,造成“无效省钱”。
二是以实证虚。实际观察操作因素,分析操作与问题之间的影响关系,提高说服力。前例中,之所以出现“目的为省钱,结果多花钱”的现象,源于政策执行机械僵化。如,一般而言坐飞机比坐火车贵,但若加上一晚住宿,抑或是出现特价机票,反而坐飞机的性价比高。这就用实例证明,僵化执行“过紧日子”的规定,带来南辕北辙的后果。
厘清浅层因素与深层因素
问题的本质常常掩盖在问题的表象之下。这就要求我们从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浅层因素出发,剔除事物非本质的、繁杂表象的干扰,逐步触及引起问题的深层因素,发现问题的本质特征和鲜明个性。厘清浅层因素与深层因素,可从因果关系类型切入,运用两种方法:
一是垂直深入法。针对单因单果型问题,即一个原因所引发的一个问题,就应当立足基点、垂直深入来分析成因。比如,撰写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的调研报告,涉及某市一老旧小区有1600余户居民、约700个停车位,天天上演“抢车位大战”,导致居民“有家难回”“有门难出”。
表面看,这是停车位供不应求引发的问题;深一层看,空车位、“僵尸车”占位大量存在,停车位资源配置不合理,加剧了供求矛盾;更深一层看,小区停车“封闭式管理”方式存在弊端,小区内“固定车位制”、区域间“车位割据”,导致“有车无位”“有位无车”并存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二是多点透视法。针对多因一果型问题,即多个原因所引发的一个问题,就应当运用多点透视法,选择多点、定向审视来分析成因。
比如,撰写城市规划问题的调研报告,涉及某镇河道蓝线专项规划河道面积1.93公顷,规划的河道位置在3个厂区地面上“穿肠而过”。产生这种离谱的规划,原因是多方面的:目标高标准,市级水务部门要求下属某县“十四五”期间新增河湖水面149公顷,明显超越了该县开河挖湖潜力;编制低质量,规划编制人员对上不沟通,对下不调研,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程序欠完备,河道蓝线规划征求意见走过场,连规划对象都蒙在鼓里。这就弄清了,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奇葩规划”分娩出来。
厘清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
历史因素对问题的现状产生直接影响,而任何问题又都因现实因素的具体作用而产生。
比如,某县124个行政村,经济薄弱村占比达到84%,村级总负债达6亿余元,不仅基层治理缺乏物质支撑,农民收入和福利也深受影响。剖析产生村级债务的成因,就要厘清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锤炼两种眼光:
一是历史眼光。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将事物和现象放到历史的长河中考察,从历史进程中分析,才能挖出历史根源对现实问题的影响。
村级债务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投资失败而产生的债务,有完成上级交办的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而形成的债务,甚至有代贫困农民家庭缴纳各种税费和提留统筹而带来的债务。这些历史债务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沉淀下来。
二是现实眼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与现实本来就是贯通的,既要与历史对话,了解过去;更要与现实对话,把握当下。
前例中,村级债务的形成也有着复杂的现实情况。进入新世纪,村级债务出现了新的增长点,有提升基础设施能级而产生的债务,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而形成的债务,有给农民增加福利带来的债务。由于财政转移支付不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被迫举债维持运营。通过厘清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就可以选择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当下的问题。
厘清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问题的产生源于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内部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础,是主导因素;外部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外在条件和环境,是从属因素。
如,某县2021年至2023年扩建项目完成工业投资额64.87亿元,仅占全区工业投资额的20.33%。存量企业改扩建对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资的支撑力非常疲弱。
剖析存量企业改扩建动力不足的成因,就要厘清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把握两个尺度:一是可控性强。内部因素属于主体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因素,可根据自身的现实基础,进行自主控制。
因为上级政府部门规定,自2014年起对工业用地出让施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政策,规定存量企业申请改扩建,必须重新签订工业用地出让全生命周期合同,将企业投达产承诺纳入合同,并承担法律责任。而该县工业发展能级总体偏低,绝大多数企业未提升能级,或采取妥协策略,放弃改扩建,维持简单再生产;或采取分支策略,存量部分在当地维持现状,增量部分到异地投资。这是企业根据自身现实基础,面对公共政策所作出的自主性选择。正是这种选择,降低了存量企业改扩建的比例。
二是可控性弱。外部因素属于主体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界环境因素,主体一般只能适应,或通过一定渠道,提出对公共政策、管理体制等进行调整、调节的诉求,无法进行自主控制。
前例中,上级政府部门对辖区内的存量企业改扩建,设置了环保安全要求、科技创新状况、绩效指标水平等准入标准。某些上级政府部门面对企业改扩建的申请,简单地对照文件的条条框框,按照“本本”进行比对衡量,符合则“进”,不符合则“止”。有的企业长期表达出改扩建意愿,却始终徘徊在改扩建的大门之外。政策门槛堵住了存量企业改扩建“登堂入室”。
通过厘清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就可以内外兼顾、全面剖析,更好地认识和面对现实问题。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研究室二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