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部门公开信息 > 乡镇 > 大塘埠镇 > 工作动态

红色寻根丨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旧址

访问量:

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医护人员的专门学校。该校旧址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叶坪镇朱坊村,2018年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瑞金叶坪朱坊村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旧址。
位于瑞金叶坪朱坊村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旧址。

1931年11月,为了解决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缺乏的严重问题,中革军委总卫生部决定开办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培训各种医疗卫生技术骨干,并任命贺诚为校长兼政治委员,陈志方为教育主任。校址初设于瑞金,后迁至于都。1932年8月,红军军医学校迁往兴国茶岭,继续招收学员。同年秋,改由彭龙伯任校长,王立中任政委。

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同年8月,学校从兴国茶岭迁回瑞金,驻扎在叶坪朱坊洋江下,并与从汀州迁来的中央红色医护学校合并,仍称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并将不远处的中央红色医院划为附属医院。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改由陈义厚为校长,王斌任教务主任,周月华任政治部主任,设教务处、政治处、总务处和附属医院。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为便于管理,全校学员编为两个大队,医科为一大队,约200人;其余各班为二大队,约300人。与此同时,教学设备较之前更为充实,建立了图书室、解剖室、动物实验室、标本室、模型室、细菌检查室和培养室、化学实验室和瓦斯预防室,显微镜增加到7架,模型有数百种之多,添购了教学参考书籍400余种,开设了外科手术室、手术前准备室、消毒室、隔离参观台、X光室、理疗室等,学校师资力量也随之得到加强。

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医科学制一般为一年(5个月基础课,5个月临床课,2个月实习。基础6门课程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细菌、药物及诊断学,临床课程有内、外、耳鼻喉及妇产等科,但以内、外两科为主,除此之外,还设了必修的政治课),调剂班6个月,护理班3个月。后来,为了解决学员的文化知识等具体困难,医科增加了预科,预科学习6个月。

1933年3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编印的《实用内科学》。
1933年3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编印的《实用内科学》。

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的教学特点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一是在教学上采取少而精、重点教育的方针,使学生在掌握重点技术的前提下能学到一般的医学知识。在医学教育中使学员首先学会处理战伤,特别是四肢的战伤。另外重点学会处理多发病中的四种病:疟疾、痢疾、下肢溃疡、疥疮。二是该校教学内容建立在对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除医学班外,还办了保健班、卫生员训练班,以培训卫生防疫人员,贯彻预防为主。三是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实物教学和形象教学,由于多数学员的文化水平很低,大多是刚丢掉锄头和耕牛的“泥腿子”,因此,由教员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难记的内容歌词化。四是始终如一贯彻“教学一致,学用一致”的原则,教学紧密结合临床,在每天讲课后均有临床实习。医院有疑难杂症病人,进行集体会诊,学员旁听。学员还要参加战地实际救护工作。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学员很快掌握必需的医疗、预防知识。

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除了给学员教授医疗卫生专业知识外,十分注重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军事技能。设有列宁室,组织学员进行业余政治活动。学员中建立了党、团组织,定期召开生活会、班会,以确保学员的思想健康发展。开设了军事课,科普军事常识,教有投弹、射击等军事科目操练,提高了学员的军事技术和组织纪律性。

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的创建发展对中央苏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提高军民医药卫生素质。学校为向苏区军民普及卫生教育,从1933年至1934年,编辑出版了《红色卫生》杂志和大量通俗医学书刊,对于提高军民的医药卫生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培养一大批医务人才。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从招收第一期医科学员起,到红军主力长征时,先后培养军医200多名,培养卫生长、卫生员、药剂师、护士等四五百人。1933年10月,敌人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学员在“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的号召下,节衣缩食、缩紧开支,把好人才、好枪、好马、好物资支援前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10月,卫生学校编为教导队,随中央红军长征。

(文章节选自图书《共和国摇篮——中央国家机关在瑞金》,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