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决策公开 > 政策文件 > 其他有关文件

关于印发信丰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

访问量:

信府办字〔2024122

信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信丰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乡人民政府,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县直、驻县各有关单位

经县政府第七十九次常务会讨论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信丰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20241231

(此件主动公开)


信丰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目录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2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

2.1  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

2.2  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

2.3  专家

3灾害救助准备

4信息报告和发布

4.1  信息报告

4.2  信息发布

5级应急响应

5.1  一级响应

5.2  二级响应

5.3  三级响应

5.4  四级响应

5.5  启动条件调整


5.6  响应终止

6灾后救助

6.1  过渡期生活救助

6.2  倒损住房恢复重建

6.3  冬春救助

7保障措施

7.1  资金保障

7.2  物资保障

7.3  通信和信息保障

7.4  装备和设施保障

7.5  人力资源保障

7.6  社会动员保障

7.7  科技保障

7.8  宣传和培训

8附则

8.1  责任与奖惩

8.2  预案管理

8.3  参照情形

8.4  预案实施时间


1总则

1.1制定目的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精神,按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建立健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江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江西省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办法》《江西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信丰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赣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赣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赣州市应急物资储备方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信丰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县境内发生自然灾害县级开展的应急救助工作。自然灾害达到本预案应急响应启动条件的,执行本预案。

本预案所称的自然灾害是指干旱、洪涝、台风、风雹(含雷电)、低温冷冻、雪灾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本预案适用于上述自然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本预案所称的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发生其他类型突发事件,根据县委、县政府决定或工作实际需要可参照本预案开展应急救助工作。

1.4工作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救,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作用;坚持推进灾害防抗救一体化,强化灾害防抗救全过程管理。

2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

2.1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

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县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议事协调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配合开展达到级应急响应级别的自然灾害救助活动。主任由长担任,副主任由委常委、常务副长和分管水利、气象、自然资源、林业的副长担任。其主要任务是:

1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按照委、政府工作要求,统筹、协调和监督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2研究审议全防灾减灾救灾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要制度以及防御灾害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协调推动建立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3统筹指导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社区管委会及有关部门开展自然灾害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协调解决防灾减灾救灾重大问题,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教育和培训;

4完成委、政府交办的其他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有关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和《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等文件要求做好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2.2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

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设在应急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由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主要负责:

1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及其办公室安排部署,以及委、政府领导指示批示精神;

2协调推动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和防减救委部署安排的各项工作;

3视情组织灾情会商,综合分析研判全自然灾害风险形势,收集、汇总、评估、核定灾情,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

4指导协调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处置,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开展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督促做好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

5做好救灾款物监督和管理,健全完善救灾捐赠款物管理制度。

2.3专家组

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成立专家组,对全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大决策和重要规划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为县域内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灾情评估、应急救助和灾后救助提出咨询意见。

3灾害救助准备

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水利、气象、水文水资源监测大队等有关单位要及时向县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县应急管理局)和其他有关成员单位通报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信息,自然资源部门根据需要及时提供地理信息数据。灾害预警信息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县自然资源局负责)、森林火灾和林业生物灾害预警信息(县林业局负责)、汛情和旱情预警信息(县水利局负责)、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和沿江沿河水域有关渔业灾害预警信息(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地震趋势预测信息(县应急管理局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县气象局、水文水资源监测大队负责)等。县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根据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可能受影响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可能出现的灾情进行预评估,当可能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基本生活,需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时,视情况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

1向可能受影响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社区管委会及相关部门通报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提出灾害救助准备工作要求,提前疏散、转移易受自然灾害危害的人员和财产,做好基本生活救助的准备;

2加强应急值守,密切跟踪灾害风险变化和发展趋势,对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动态评估,及时调整相关应对措施;

3做好应急救灾物资准备,紧急情况下提前调拨。启动与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和单位的应急联动机制,做好应急救灾物资调运准备;

4前置力量派出工作组,实地了解灾害风险,检查指导各项救灾准备工作;

5)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预警及灾害救助准备工作情况。

6向社会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提示公众做好自救互救准备。

4信息报告和发布

县应急管理局按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要求,做好灾情信息统计报送、核查评估、会商核定和部门间信息共享等工作。

4.1信息报告

4.1.1应急管理应严格落实灾情信息报告责任,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规程,确保灾情信息报告及时、准确、全面,坚决杜绝迟报、瞒报、漏报、虚报灾情信息等情况。

4.1.2乡(镇)应急管理站在接到灾害事件报告后,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向本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应急管理局报告。县应急管理局在接到灾害事件报告后,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县委和政府以及市应急管理局报告。县级有关涉灾部门应及时将本行业灾情通报应急管理。接到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后,应急管理应第一时间向委和政府以及应急管理报告,同时通过电话或国家应急指挥综合业务系统及时向应急管理部报告。

县级应急管理局应当建立健全职责明晰、标准统一、规范准确、实时高效的灾害事故信息报告工作机制,对受灾人员、紧急转移安置人员、农业受灾、房屋受损、基础设施(市政、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受损、经济损失等情况进行分析核定,确保各行业部门上报的灾害损失数据与县应急管理局掌握的一致、准确。

4.1.3县应急管理局应通过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汇总上报灾情信息,报要快、续报要全、核报要准。紧急特殊情况下(如断网、断路、断电等),可先通过卫星电话、传真等其他方式报告,后续及时通过系统补报。

4.1.4地震、山洪、地质灾害等突发性灾害发生后,遇有死亡和失踪人员相关信息认定困难的情况,县应急管理局应按照先报后核的原则,第一时间上报因灾死亡和失踪人员信息,后续根据认定结果进行核报,避免信息迟报、漏报。

4.1.5遭受灾害时,县应急管理局应建立因灾死亡和失踪人员信息对比机制,主动与公安、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卫生健康、气象等部门沟通协调;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灾害事件,及时开展信息比对和跨地区、跨部门会商。部门间数据不一致或定性存在争议的,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开展调查并出具调查报告,向本级党委、政府报告,同时抄报市应急管理局。

4.1.6对启动级四级及以上应急响应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局及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执行灾情24小时零报告制度,并逐级上报。灾情稳定后,应急管理要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开展灾情核查,客观准确核定各类灾害损失,并及时组织上报核报。

4.1.7对于干旱灾害,县应急管理局应在旱情初显、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时,初报灾情;在旱情发展过程中,每10日至少续报一次灾情;对于启动级以上救助响应的干旱灾害,每5日至少续报一次灾情,直至灾情解除;灾情解除后及核报。

4.1.8县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灾情会商制度,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应急管理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涉灾部门开展灾情会商,通报灾情信息,全面客观评估、核定灾情,确保各部门灾情数据口径一致。灾害损失等灾情信息要及时通报本级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

4.2灾情信息发布

灾情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信息发布形式包括授权发布、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等。县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应配合县应急管理局做好预警预报、灾情等信息发布工作。

灾情稳定前,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其他敏感信息外,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或县应急管理局应及时向社会滚动发布自然灾害造成的主要损失以及救助工作动态、成效、下一步安排等情况;灾情稳定后,应及时评估、核定并按有关规定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关于灾情核定和发布工作,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5县级应急响应

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灾害救助工作需要等因素,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一级响应级别最高。

5.1 级响应

5.1.1启动条件

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生特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启动一级响应:

1在全县范围内因灾死亡和失踪10人以上或一个乡(镇)范围内因灾死亡和失踪5人以上

2)紧急转移安置和需紧急生活救助5万人以上;

3)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当地农业人口12%以上;

4全县农作物绝收30万亩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以上;

5)灾害造成群众生产生活资料遭受特别巨大损失、短期内失去收入来源或社会关注度特别高

6)启动级防汛抗旱防台风、地震、地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级应急响应时,视情联动启动级救灾救助应急响应;

7)按照市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会或委、政府的要求跟进启动级响应。

5.1.2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经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条件向县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提出启动级响应的建议,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主任决定必要时县委、县政府直接决定启动一级响应。县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将启动级应急响应及救灾救助情况迅速上报委、政府以及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员会,并通报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成员单位及乡(镇)、城市社区管委会督促相关乡(镇)单位按照本地、本部门预案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5.1.3响应措施

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主任组织协调级层面灾害救助工作,指导支持受灾乡(镇)灾害救助工作。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及其成员单位在一级响应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

1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主任主持召开会商会议,各成员单位、专家组及重灾乡(参加,协调落实委、政府关于救灾工作的指示,对指导支持受灾地区救灾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2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副主任率有关部门赴受灾地区指导灾害救助工作,核查灾情,慰问受灾群众。

(3)县国资委督促县属企业积极参与抢险救援、基础设施抢修恢复等工作,全力支援救灾工作。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县市监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市场监测制度和重点企业联系制度,保障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县应急管理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卫健委组织协调救灾物资装备、防护和消杀用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生产供应工作。县科技局提供科技方面的综合咨询建议,协调适用于灾区救援的科技成果支持救灾工作。

4发改委及时安排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资金和项目,指导监管范围内的水电工程修复及电力应急保障等工作。住建局指导灾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安全应急评估等工作。水利局指导受灾地区水利水电工程设施修复、水利行业供水和村镇应急供水工作。农业农村局组织指导灾后种植业和渔业生产恢复。工信局协调通信运营商做好受灾地区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生态环境局及时监测因灾害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污染、变化等情况,开展受灾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5)经委、政府同意,应急管理局会同民政局组织开展全范围内救灾捐赠活动,指导具有救灾宗旨的社会组织加强捐赠款物管理、分配和使用。红十字会依法开展相关救灾工作,发出募捐呼吁,开展社会募捐等活动

6委宣传部统筹委网信办、县融媒体中心、文广旅局按职责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7)灾情稳定后,根据委、政府关于灾害评估和恢复重建工作的统一部署,应急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并按有关规定统一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8)县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5.2 级响应

5.2.1启动条件

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生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启动二级响应

1)因灾死亡和失踪5人以上10人以下;

2)紧急转移安置和需紧急生活救助3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

3)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当地农业人口9%以上12%以下;

4)全县农作物绝收10万亩以上30万亩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以上30亿元以下;

5)灾害造成群众生产生活资料遭受巨大损失、短期内失去收入来源、社会高度关注;

6)启动级防汛抗旱防台风、地震、地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级应急响应时,视情联动启动级救灾救助应急响应;

7)按照市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员会或委、政府的要求跟进启动级响应。

5.2.2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经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条件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主任(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提出启动级响应的建议报县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副主任决定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将启动级应急响应及救灾救助情况迅速上报委、政府以及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员会,并通报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成员单位及乡(镇)、城市社区管委会督促相关乡(镇)单位按照本地、本部门预案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5.2.3响应措施

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副主任组织协调级层面灾害救助工作,指导支持受灾乡镇灾害救助工作。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及其成员单位在二级响应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

1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副主任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召开会商会,会商研判灾情和救灾形势,协调落实委、政府关于救灾工作的指示,研究落实对受灾地区的救灾支持措施。相关乡镇按要求每日随时向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报告灾情、受灾地区需求、救灾工作动态。

2)根据灾情发展和委、政府领导指示批示,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主任带队、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合工作组赴重灾地区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情,协助指导受灾地区开展救灾工作。必要时,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组织专家组开展灾情发展趋势及受灾地区需求评估。

3公安局、消防救援队组织协调武、公安、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参加抢险救灾,协助受灾地区做好治安管理、安全保卫和灾害救助工作。

4卫健委根据需要,及时组织医疗卫生队伍赴受灾地区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心理援助等工作。自然资源局及时提供受灾地区地理信息数据,组织受灾地区现场影像获取等应急测绘,开展灾情监测和空间分析,提供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信丰供电公司保障灾区电力供应。金融监管部门做好受灾地区保险理赔和金融支持服务。

(5)县发改委指导受灾地区做好恢复重建工作。县应急管理局会同县民政局指导乡镇、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县委社会工作部统筹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协调组织志愿服务力量有序参与灾害救助工作。县红十字会依法开展相关救灾工作,视情发出募捐呼吁,并指导开展社会募捐活动。

6)灾情稳定后,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及时将评估结果报送市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市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市应急管理局组织核定并按有关规定统一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7)县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5.3 三级响应

5.3.1启动条件

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生较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启动级响应

1)在全县范围内因灾死亡3人以上5人以下;

2)在全县范围内紧急转移安置和需紧急生活救助1万人以上3万人以下;

3)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当地农业人口6%以上9%以下;

4)全县农作物绝收5万亩以上10万亩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

5)灾害造成群众生产生活资料遭受重大损失、短期内失去收入来源,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

6)启动级防汛抗旱防台风、地震、地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三级应急响应时,视情联动启动三级救灾救助应急响应;

7)按照市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会或委、政府的要求跟进启动级响应。

5.3.2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经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条件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主任(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决定启动三级响应,并向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副主任报告。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将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及救灾救助情况迅速上报委、政府以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并通报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成员单位及乡(镇)、城市社区管委会督促相关乡(镇)单位按照本地、本部门预案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5.3.3响应措施

根据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主任(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组织协调级层面灾害救助工作,指导支持受乡镇灾害救助工作。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及其成员单位在三级响应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

1组成县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副主任带队、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合工作组赴重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情,协助指导受灾地区开展救灾工作。

2应急管理局联合财政局向应急管理财政申请省级自然灾害救助资金支持。发改委争取发改委级预算内投资项目支持。

3)在收到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后,根据地方申请和有关部门对灾情的核定情况,应急管理局联合财政局迅速制定分配方案,并及时下拨至各地。

(4)县应急管理局、县民政局、县委社会工作部、县红十字会指导专业救援队伍、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助工作。县工信局协调通信运营商做好受灾地区应急通信保障工作。交通运输等部门和单位协调指导开展救灾物资、人员运输与重要通道快速修复等工作。

5应急管理局协调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以及其他应急救援队伍赶赴灾区,抢救被困群众及财产,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加强集中安置点消防管理。

6)灾情稳定后,应急管理局指导受灾乡(镇)、城市社区开展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核定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及时将评估结果报送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

7)县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5.4 级响应

5.4.1启动条件

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生一般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启动四级响应:

1)在全县范围内因灾死亡和失踪2人以上3人以下;

2)在全县范围内紧急转移安置和需要生活救助0.6万人以上1万人以下;

3)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当地农业人口4%以上6%以下;

4全县农作物绝收3万亩以上5万亩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

5)灾害造成群众生产生活资料遭受较大损失、短期内失去收入来源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

6)启动级防汛抗旱、防台风、地震、地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级应急响应时,视情联动启动四级救灾救助应急响应;

7)按照市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员会或委、政府的要求跟进启动四级响应。

5.4.2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经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条件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副主任(应急管理局分管负责同志)决定启动级响应,并向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主任(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报告。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将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及救灾救助情况迅速上报委、政府以及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并通报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成员单位及乡(镇)、城市社区管委会

5.4.3响应措施

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副主任(应急管理局分管负责同志)组织协调级层面灾害救助工作,指导支持受灾乡镇灾害救助工作。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及其成员单位采取以下措施:

1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分析灾情形势,研究落实救灾支持措施。

2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派出工作组,赴受灾地区协助指导地方开展灾害救助工作,核查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根据灾情和救灾工作需要,应急管理局可前置力量,督促指导各项灾害救助准备和应对工作。

3)县应急管理局和各重点涉灾部门实行24小时领导班制度。

4各乡(镇)、城市社区管委会按要求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报告灾情、受灾地区需求、救灾工作动态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及时收集汇总委、政府和应急管理报告。

5)根据灾区实际需求,调拨救灾物资发运灾区。县应急管理局会商县财政局下拨应急救灾资金。视情向市应急管理局、市财政局报送请拨救灾应急资金和物资的请示。

6应急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受灾地区统筹安置受灾群众,做好集中安置点管理服务,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卫健委、红十字会指导受灾地区做好医疗救治、灾后防疫和心理援助等卫生应急工作。工信局协调通信运营商做好受灾地区应急通信保障工作。

7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5.5启动条件调整

对灾害发生在敏感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薄弱的乡(镇)以及少数民族聚集地等特殊情况,或灾害对受灾乡(镇)经济社会造成重大影响时,灾情达到预案启动标准的80%可酌情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响应。

5.6响应终止

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经研判,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提出建议,按启动响应的相应权限终止响应。

6灾后救助

6.1过渡期生活救助

6.1.1灾害救助应急工作结束后,县应急管理部门及时因灾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需恢复重建无房可住人员、因次生灾害威胁在外安置无法返家人员、因灾损失严重缺少生活来源人员等纳入过渡期生活救助范围。

6.1.2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县应急管理局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及受灾乡(镇)政府统计摸排受灾群众过渡期生活救助需求情况,明确需救助人员规模,及时建立台账,并统计生活救助物资等需求。

6.1.3根据乡(镇)相关部门的资金申请以及需过渡期救助人员台账,县财政局会同县应急管理局及时核定并拨付过渡期生活救助资金。县应急管理局督促指导灾区乡(镇)做好过渡期救助的人员核定、资金发放以及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

6.1.4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应急管理局会同财政局监督检查受灾地区过渡期生活救助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视情通报救助工作开展情况,过渡期生活救助工作结束后组织开展绩效评估。

6.2倒损住房恢复重建

6.2.1因灾倒损住房中的农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规划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重建规划和房屋设计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尊重群众意愿,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避开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点、洪涝灾害高风险区等。确实无法避让的,必须采取工程性措施,提高抗灾设防能力,确保安全。

6.2.2县人民政府应严格落实各级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确保补助资金规范有序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恢复重建资金等通过政府救助、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筹措、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积极发挥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等经济补偿作用,完善市场化筹集重建资金机制。

以下六种情况不得纳入补助范围:一是已在异地新建住房、旧房倒塌的;二是已购买商品房、入住廉租房公租房的;三是倒塌空心房、附属房、临时房的;四是一般损房以及其他不需要恢复重建的;五是进入敬老院供养的特困人员;六是县城和工业园区规划区范围内的因灾倒房农户。

6.2.3灾情稳定后,县应急管理局应组织灾情核定,进行需求评估,建立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需重建台账,上报市应急管理局。应急管理局与县财政局联合提出的资金申请报告,根据灾后恢复重建救助对象资金规模,积极争取中央补助资金。

6.2.4恢复重建工作结束后,县财政局会同应急管理局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和文件精神采取实地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对本地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工作开展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市财政局、市应急管理局。

6.2.5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倒损住房恢复重建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加强质量安全管理。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服务和指导以及综合治理,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和计划安排,加快用地、规划审批等工作。县金融监管部门指导、督促保险机构及时对参与农房保险的倒损住房进行查勘、定损,保险机构根据保险合同进行快速理赔。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重建规划、选址,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做好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

6.2.6县委、县政府统一组织开展的恢复重建,按有关规定执行。

6.3冬春救助

6.3.1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当年冬季、次年春季,县人民政府应当为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县应急管理局、县财政局根据县委、县政府和市应急管理局、市财政局的部署抓好落实。严格按照户报村评乡审县备案的程序确定救助对象,按照分类救助、重点救助原则,做到分户施策。

6.3.2每年9月下旬开始,县应急管理局应当根据省市要求制定冬春救助工作方案,各乡(镇)人民政府,村(社区)干部应着手调查、核实、汇总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本行政区域内受灾家庭吃饭、饮水、穿衣、取暖等方面的困难和需救助的情况,填报《受灾人员冬春需救助情况统计表》和《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政府救助人口一览表》,通过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于当年1031日前报市应急管理局,同时县应急管理局与县财政局联合报送申请救助资金的请示。自然灾害救助资金通过国家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管理系统进行逐级申报审核。

6.3.3接到上级冬春救助资金拨款文件后,县应急管理局、财政局根据上级指导标准、本级资金安排和受灾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当地冬春救助具体实施方案,报县级人民政府审定。

6.3.4冬春救助原则上实行资金救助,确需实物救助的,应提前制定采购计划并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管理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物资采购资金量占上级资金拨付总量的比例应当不超过20%,且要及时发放给救助对象,不得存储、滞留。

6.3.5应急管理局、财政局采取实地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核实救助需求、救助对象等情况,督促各)严格按照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工作规范要求加强冬春救助款物的分配、管理和使用,切实增强冬春救助工作的透明度,增强救助效果,提高政府公信力。

7保障措施

7.1资金保障

7.1.1县、乡(镇)人民政府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和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往年灾情和财力安排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并在执行中根据灾情程度进行调整,确保查灾核灾、受灾群众安置救助、因灾倒损房恢复重建等救灾工作顺利开展。年度预算安排的救灾资金不足时,各级财政安排的预备费用要重点用于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和灾区恢复重建。

7.1.2县、乡(镇)党委和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成本等因素,合理安排本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强化相关社会救助政策与受灾群众救助政策有效衔接,适时调整相关补助标准,着力帮助解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困难。

7.1.3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应急管理等部门参加的救灾专项资金监管协调机制。财政、应急管理部门对救灾资金管理使用,特别是基层发放工作进行专项检查,跟踪问效。各乡(镇)、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对救灾款物和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7.2物资保障

7.2.1科学合理确定级救灾物资储备数量和种类,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原则,持续优化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布局;根据自然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设立乡镇和行政村救灾物资储备点,完善储备条件、设施和功能,形成--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7.2.2加大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力度,及时补充和更新,确保满足本行政区域启动自然灾害救助二级响应需求的救灾物资,并留有安全冗余。按照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应急状态下集中生产调度和紧急采购供应机制,提升企业产能保障能力,优化救灾物资产能布局,提升救灾物资保障的社会协同能力。对救灾工作急需而又不便长期储备的食品等生活物资,建立与厂商的应急供应合作关系。

7.2.3充分使用国家应急资源管理平台,搭建重要救灾物资生产企业数据库,加强救灾物资保障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提高救灾物资装卸、流转效率。增强应急调运水平,探索推进救灾物资集装单元储运能力建设。

7.2.4落实中央和省级救灾物资品种目录和质量技术标准、储备库(点)建设和管理标准,依法健全灾害应急处置期间应急采购、征用和补偿机制。

7.3通信和信息保障

7.3.1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乡(镇)明确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灾害发生期间应保持每天24小时通信畅通。在常规通信中断情况下,应采取卫星通信等手段确保信息畅通。

7.3.2应急管理部门乡(镇)应按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要求,加强灾害信息采集、报告、统计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设备,完善灾情和数据共享平台,健全灾情共享机制,强化数据及时共享。加强灾害救助工作信息化建设,主动对接级自然灾害信息系统,确保及时准确掌握重大灾情。

7.3.3工信局协调通信运营商建立健全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增强通信网络容灾抗毁韧性,加强基层应急通信装备预置,提升受灾地区应急通信抢通、保通、畅通能力。

7.4装备和设施保障

7.4.1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大投入,配置完善调度指挥、会商研判、业务保障等设施设备和系统,为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相关成员单位和高风险乡镇、村组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防护等装备,提升基层自救互救能力。救灾应急期间,安全生产和防减救委可视情调用各部门或单位的救灾设备和装备。

7.4.2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完成县两级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建立城乡布局合理、资源统筹共享、功能设施完备、平急(疫/战)综合利用、管理运维规范的县、乡(镇和村(社区)级应急避难场所(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体系,至少可满足本级行政区域需避难总人数的60%,室内可容纳避难人数不低于室内外可容纳避难人数的20%,城区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达到2㎡以上。

7.4.3在洪涝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其他危险区域,应按照《关于做好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科学设置、规范建设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完善主要功能设施,制定简明应急处置方案和涉险群众转移避险责任清单,加强消防安全、卫生医疗、防疫消杀、食品安全、治安等保障,确保安置点安全有序。

7.5人力资源保障

7.5.1加强自然灾害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救助能力。支持、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鼓励和引导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7.5.2必要时,由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组织协调有关成员单位、应急管理专家库相关专家或申请由市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组织协调有关成员单位、应急管理专家库相关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7.5.3建立健全覆盖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级灾害信息员(基层应急管理员)队伍,落实灾害信息员(基层应急管理员)培训制度,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7.6社会动员保障

7.6.1建立健全灾害救助协同联动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支援受灾地区,科学组织、有效引导,充分发挥乡政府、村(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灾害救助中的作用。

7.6.2积极运用灾害应急救援救助平台,引导社会和公众通过平台开展相关活动,快速解决受灾群众的需求困难。

7.7科技保障

7.7.1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灾害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装备开发、推广应用,建立合作机制,鼓励开展防灾减灾救灾政策理论研究。

7.7.2建立健全应急广播电视体系,实现灾情预警预报和减灾救灾信息全面立体覆盖。健全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自然灾害预警。

7.7.3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组织指挥和技术支撑系统,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空间技术和互联网、移动通信、模拟仿真、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在灾害应急救助工作中的推广应用。

7.7.4推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在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坚持急用先行、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全规范原则,围绕我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建设、重大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实际需求,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8宣传和培训

7.8.1县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委应协调各)、有关单位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等常识,组织好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全国科普日全国消防日世界地球日国际民防日等活动,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科学防灾减灾能力。

7.8.2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不定期组织开展政府工作人员、专业应急救灾队伍、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培训。

8附则

8.1责任与奖惩

各乡(镇)、各部门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严重虚报、瞒报灾情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8.2预案管理

8.2.1本预案由县安全生产和防减救灾办(县应急管理局)责编制。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本预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结合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处置情况,适时召集有关成员单位和专家开展预案演练和评估,并根据灾害救助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

8.2.2各乡(镇)、城市社区管委会、各部门根据本预案,结合实际情况,应参照本预案修订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或应急行动方案),报应急管理局备案。应急管理局加强对各乡(镇)、城市社区管委会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指导检查,督促动态完善预案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8.3参照情形

发生自然灾害以外的其他类型突发事件,根据委、政府决定或工作需要可参照本预案开展应急救助工作。

8.4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生效,2020831信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信丰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信府办字〔2020265号)同时废止。

          文件下载:信府办字[2024]122号 关于印发信丰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