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部门公开信息 > 县政府综合部门 > 县统计局 > 统计数据

共同富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初探——打造“富裕江西”专题研究之三 (江西统计分析报告2022年第127期)

访问量:

 党的二十大向全国人民发出进军令: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共同富裕进程的监测分析是统计部门的重要任务,那么反映富裕水平的统计指标有哪些,体现共同要求的统计指标又有哪些?本文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共同富裕内涵的基础上,试对构建共同富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一、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类文献资料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文章中,对共同富裕都有专门论述,系统阐明了促进共同富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是深入理解共同富裕内涵与要求,研究探讨和推动共同富裕的基本遵循与指针。

  1.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

  关于共同富裕之共同富裕的涵义与关系问题。对于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维度进行理解。共同反映了社会成员对于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相对于私有制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富裕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于财富的占有程度,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就此而言,共同富裕是一个反映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

  关于共同富裕实现的途径与目标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第20期《求是》发表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系统阐述了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文章特别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2.共同富裕是一个整体概念

  关于评价共同富裕的站位与要求问题。共同富裕是对全社会而言的,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实现十四亿多人的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这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持续推动,不断取得成效。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

  3.共同富裕各阶段的目标研究

  关于加强共同富裕目标研究问题。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要抓紧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提出科学可行、符合国情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

  (二)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统计含义

  科学设计共同富裕统计指标体系,必须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统计含义,关键应把握好两点:一是富裕,二是共同;重点在富裕,难点在共同。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首先,共同富裕必须是覆盖全面的普遍富裕,难点在于共同。共同的统计内涵是:经济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先富带动后富,收入分配结构更加合理。也就是要在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基础上,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基本实现。具体体现为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行业内部、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缩小,基本公共服务人人平等共享,地区发展差距显著改善。

  第二,共同富裕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更高发展水平的富裕,重点在于富裕。其统计内涵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人均GDP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GDP含金量不断提升并能有效转化为居民收入;国家经济实力更加坚实雄厚,人民生活更为殷实富足。

  第三,共同富裕是建立不损害后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关键在可持续。可持续的统计内涵是:我国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环境友好型、生态保护型基础上的富裕,同时也体现在社会的长期安全稳定方面。

  第四,共同富裕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富裕,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统计内涵是: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达到一定程度,德治和法治达到有机统一,社会秩序优良。具体体现为文化体育消费支出持续增加,国民体质持续向好,人均寿命延长、个人爱好特长普遍得到发展,人民幸福指数高。

  以上四个方面的统计内涵,构成了一个定量理解共同富裕的有机整体,是将共同富裕目标任务具体化指标化、构建监测共同富裕进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统计监测评价的基础。

  二、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一)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从增长到发展以及到关键是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从满足物质需要到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转变,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方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二)设定2035年为监测的目标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阐述2035年远景目标时指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据此,共同富裕统计监测的目标年为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也就是说,所有监测指标目标值均为2035年所需要达到的数值。

  (三)以选取效果(结果)指标为主

  共同富裕统计监测指标的遴选,不宜追求指标的数量,而应力求指标的简明精要。原则上尽量采用反映结果或效果的指标,如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等;不用或少用投入或者过程指标。在使用人均指标的同时,用好结构指标。如恩格尔系数、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居民消费贡献率、城乡收入比、基尼系数等。

  (四)适当借鉴全面小康监测经验

  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虽然目标任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五位一体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同时将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时,可以借鉴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方法,其中相当一部分指标在共同富裕统计监测前期阶段可以沿用,只是在目标值方面需要做相应调整。

  (五)依据充分科学测算确定目标

  如何确定监测指标的目标值,是开展共同富裕统计监测的关键问题与难点问题。其基本方法是:第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目标与任务。如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到2035年全国人均GDP大致需要翻一番,2020年全国人均GDP7.2万元,到2035年将达到14.4万元(2020年价,下同)。第二,依据我国经济社会主要指标的历史趋势,测算到2035年监测指标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第三,参考目前发达国家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所达到的水平。以门槛为底线,以平均(或中位数)为高线。

  三、共同富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共同富裕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逻辑是:按照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要求,共同富裕首先在于富裕,从全国角度整体上看人民群众生活达到的富裕水平。同时通过各项政策调节,把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范围,达到共同富裕的状态。共同富裕还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人的全面发展上的多维度全面共富。因此,共同富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初步设想从富裕水平、分配合理、生活品质三个方面来体现,设24个监测指标。

  1.富裕水平

  拟选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家庭平均净资产4个指标,反映人民群众富裕水平。并由这4个指标构建富裕水平分指数

  2.分配合理

  拟选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慈善捐助占GDP比重、居民消费贡献率、城乡收入比、人均GDP地区极值倍数、基尼系数、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8个统计指标,反映收入差距及分配情况。并由这8个指标构建分配合理分指数

  3.生活品质

  拟选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平均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公众安全感调查满意度、平均预期寿命12个统计指标,反映居民生活品质情况。并由这12个指标构建生活品质分指数

  以下将共同富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24个指标的名称、属性、2035年的参考目标值等整理成表1

1 共同富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框架

监测领域

目标值

1.人均GDP2020年价格)

万元

正指标

14.4

富裕水平

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价格)

正指标

7.92

4个指标)

3.恩格尔系数

%

逆指标

18

4.家庭平均净资产

万元

正指标

600

5.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

%

正指标

53

6.慈善捐助占GDP比重

%

正指标

1

7.居民消费贡献率

%

正指标

40

分配合理

8.城乡收入比

农村为1

逆指标

1.8

8个指标)

9.人均GDP地区极值倍数

正指标

2.5

10.基尼系数*

逆指标

0.4

11.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

正指标

60

12.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

%

正指标

2

13.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正指标

95

14.平均受教育年限

正指标

12

15.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正指标

5

16.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正指标

10

17.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

正指标

50

生活品质

18.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

%

正指标

16

12个指标)

19.平均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

正指标

55

20.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

%

正指标

75

21.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正指标

100

22.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正指标

100

23.公众安全感调查满意度

%

正指标

95

24.平均预期寿命

正指标

82

  四、监测指标目标值预测分析

  本报告重点对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城乡收入比、平均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等10个指标2035年的目标值做趋势性分析与预测。其他监测指标的目标值(见表1)参考了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1.人均GDP

  人均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到2035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中央对《建议》的说明中,进一步指出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2020年,我国人均GDP7.2万元,按照翻一番目标计算,到2035年人均GDP14.4万元(2020年不变价);把通货膨胀因素考虑在内,届时人均GDP按当年价计算大约在20万元左右;按美元计算有望在3万美元以上。

  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及其增长情况,是最能反映居民富裕程度的核心指标。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万多元,占人均GDP44.7%。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达到7.2万元,北京达到6.9万元,浙江、天津、广东、江苏在45万元;其他地区大多在23万元之间。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目标,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也就是到2035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据此测算不到6.5万元(2020年不变价,下同)。同时《纲要》要求在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消费需求是构建国内循环的主要抓手,而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持续增加居民收入。按照人均GDP翻一番目标,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14.4万元。如果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份额,到2035年努力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提高到55%,届时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7.92万元,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后则在10万元以上。

  3.恩格尔系数

  根据统计分析,目前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12.8%,多数国家处在15%20%之间。恩格尔系数比较低的国家有美国(8.1%)、新加坡(9.7%)、英国(11.2%)、加拿大(12.8%)、奥地利(12.9%)、澳大利亚(13.4%)。高于20%的国家有爱沙尼亚、捷克、立陶宛、拉脱维亚、斯洛伐克,这些国家的人均GDP目前都不到3万美元。2000—2020年,我国恩格尔系数从45.6%下降到30.2%,下降了15.4个百分点。2020年恩格尔系数比较低的地区有:北京和河北,均为21.5%;其次浙江为26.4%;上海、福建、湖北、安徽、辽宁、青海等13个省(区市)的恩格尔系数都低于30%。按照最近2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下降趋势测算,2035年恩格尔系数有望下降至17.6%。据此,可以把2035年恩格尔系数目标值定为18%

  4.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用来反映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主要指标。从我国情况看,本世纪以来全国基尼系数呈现扩大趋势,2000年全国基尼系数0.412,到2008年上升至0.491的高点后有所缩小,到2018年缩小至0.468。目前,发达国家基尼系数平均为0.353,中位数为0.330;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小于0.4。推动共同富裕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着力缩小地区、城乡以及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当前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任务,到2035年努力把全国基尼系数缩小在0.4以下。

  5.城乡收入比

  城乡收入比,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数,是反映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直到十一五2006—2010年)见顶回落,并于2007年和2009年两次达到3.33倍。从十二五开始,在统筹城乡发展多项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到2021年收入倍数缩小到2.50倍。按照这一趋势测算,到2035年全国城乡收入比有望缩小到1.8倍左右。

  6.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

  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统计的内容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两个部分。居民家庭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反映居民对文化娱乐消费能力,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2020年全国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大约不到5%,目前发达国家平均在8%以上。在全面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对文化娱乐消费需求及支出将不断增长,预计到2035年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为8.0%。根据相关统计资料的测算,2013—2020年教育在家庭消费支出占比平均为7.2%左右,预计2035年这一占比将提高到8%。因此,可将2035年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目标值设为16%

  7.平均预期寿命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平均预期寿命为77.93岁,其中江西为77.64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表2-3提供的全国平均预期寿命历史数据,分别按4个时期的趋势开展测算:按1981—2020年的长期趋势测算,到2035年全国平均预期寿命为81.8岁;再分别按1990—2020年、2000—2020年和2010—20203个中短期趋势测算,到2035年全国平均预期寿命都分别高于82岁。

2 按四个时期测算的2035年平均预期寿命

  

分析期年数

分析期寿命

累计增加

分析期寿命年均增加

2035

  

(年)

(岁)

(岁)

(岁)

19812020

39

10.16

0.261

81.8

19902020

30

9.38

0.313

82.6

20002020

20

6.53

0.327

82.8

20102020

10

3.10

0.310

82.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以及医疗卫生水平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今后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将继续保持延长趋势,预计到2035年平均预期寿命有望达到或高于82岁。

  8.平均受教育年限

  目前反映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统计指标主要有“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基于数据可获得性的考虑,本文采用“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指一定时期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2020年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按照该指标2000—2020年趋势测算,到2035年,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5年。随着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居民受教育年限将会更快增加。预计到203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有望达到12年左右。

  9.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

  2020年,全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达到2.90人,接近发达国家3.10人的平均水平。分地区看,北京最高,达到4.92人;其次天津3.55人,吉林3.53人。每千人执业(助理)医生数高于3人以上的还有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广东等10个地区。2005—2020年,全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增加了1.34人,15年平均增速为3.5%,如果按照这一趋势测算,到2035年全国每千人执业(助理)医生数将达到4.86人,建议目标值初步设为5.0人。

  10.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2020年,全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46张,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5.53/千人);但明显低于日本(13.4张)、韩国(11.5张)、德国(8.30张)等国家的水平。从我国分地区看,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高于7张的地区有: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和新疆。2000—2020年,全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增加了4.08张,20年平均增速为4.8%,按此趋势测算,到2035年全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将达到13.1张,初步建议目标值设为10/千人。

  五、指数计算与指数运用

  (一)指数计算方法

  1.监测指标指数

  在共同富裕统计监测指标中,分正指标、逆指标和区间指标3种类型。

   正指标:是指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有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平均净资产、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慈善捐助占GDP比重、居民消费贡献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平均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公众安全感调查满意度和平均预期寿命19个指标。

正指标指数的计算公式为:=/×100%/<1

                               =100%/1

其中的监测值,为实际值,为目标值。

   逆指标:是指数值越小(但必须大于0)越好的指标。有恩格尔系数、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2个指标。

逆指标指数的计算公式为:=/×100%,当/<1

                                 =100%,当/1

其中的监测值,为实际值,为目标值。

   区间指标:是指标值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的指标,只有在某一个范围内比较合理。有基尼系数、城乡收入比、人均GDP地区极值倍数3个指标。指标无量纲化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的监测值,为实际值,为指标的目标区间值,为指标的一个允许下、上界限值。每个区间指标的具体目标区间值,允许上、下界限值如下:

   基尼系数:目标区间为[0.30.4],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0.5

   城乡收入比:目标区间为[11.8],允许下界限值为1,允许上界限值为2.2

   人均GDP地区极值倍数:目标区间为[12.5],允许下界限值为1,允许上界限值为3.0

       2.共同富裕指数计算

   根据监测共同富裕的24个指标的实现程度,通过加权综合计算共同富裕指数。计算公式为:

共同富裕指数:

   根据监测“富裕水平”的4个指标的实现程度,通过加权综合计算富裕水平分指数;根据监测“分配合理”的8个指标的实现程度,通过加权综合计算分配合理分指数;根据监测“生活品质”的12个指标的实现程度,通过加权综合计算生活品质分指数。计算公式为:

分指数:

   其中的监测值,为实际值,为指标的权数,计算时需要将百分数换成小数,为第j个子目标的实现程度,为第j个子目标中第1个监测指标在整个监测指标体系中的序数,为第j个子目标中最后1个监测指标在整个监测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二)指数的含义与运用

  1.指数的含义

  监测指标指数,是监测指标在监测年度实际值与目标值的百分比。反映单个监测指标目标达到程度,指数越高,表明该指标的目标实现程度越高。

  分指数,包括富裕水平分指数、分配合理分指数、生活品质分指数,是反映某个领域所有监测指标目标值的综合实现程度。如:富裕水平分指数愈高,表明被监测地区愈富有;分配合理分指数愈高,表明被监测地区收入分配更趋公平合理;生活品质分指数越高,表明被监测地区居民生活质量越高,人的全面发展更好。

  共同富裕指数,是所有监测指标监测年度实际值达到目标的综合百分比,反映全部监测指标目标的综合实现程度。指数越高,表明被评价的地区共同富裕目标整体实现程度越高,共同富裕水平越高。

  2.指数的运用

  一是运用指数进行年度比较,可以反映全国和各地区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发展与变化;二是运用指数进行地区比较,可以反映不同地区之间共同富裕水平的差异;三是运用指数进行不同指标和不同领域(富裕水平、分配公平、生活品质)的比较,可以揭示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短板。

  六、数据可获得性分析与建议

  统计数据是开展统计监测的重要基础,对监测指标统计数据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数据最好由官方权威发布,准确可靠,可公开使用;第二,既要有全国数据,又要有分地区数据,便于监测结果评估与地区比较;第三,数据生产部门能做到每年及时发布,能及时获取使用。

  (一)数据来源与可获得性

  从共同富裕统计监测可操作性出发,指标设置必须坚持必要性与数据可获得性兼顾的原则,目前各监测指标的数据来源及可获得性状况如下:

  第1类监测指标:来自各级政府统计部门编印的统计年鉴或发布的统计公报。数据不需要加工计算,可以直接取得。这些指标有: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等。

  第2类监测指标:需要依据统计年鉴或其他公开的基础数据进行加工的指标。这些指标有:城乡收入比、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每万人口拥有执业律师、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居民消费贡献率、人均GDP地区极值倍数,等。平均预期寿命,多在普查年份测算,其他年份需要通过推算取得年度数据;不少指标分地区数据获取困难。

  第3类监测指标:目前只在相关部门或研究机构开展了测算,政府统计调查部门尚未正式开展统计,而在统计监测中不可或缺的指标。这类指标有: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家庭净资产等;基尼系数只测算发布全国数据,没有分地区数据,并且从2019年起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开发布基尼系数。目前慈善捐助占GDP比重、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公众安全感调查满意度等指标分地区数据获取存在困难。

  (二)几点思考与建议

  1.建立与完善共同富裕监测统计调查制度

  完整的统计数据体系与可靠的数据质量保障,是科学开展共同富裕监测、客观反映共同富裕状况的根本保障。从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来看,目前有部分监测指标尚未正式开展统计,或未及时公开分地区发布,还不能完全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因此,要加快统计改革步伐,尽快完善现行统计制度与统计方法。加快实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测算统计制度、基尼系数等指标的测算与按时发布,加强居民收入分配统计监测。

  2.大力推动统计生产方式变革与数据共享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工作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开辟和用好统计数据收集的第二渠道。继续加强统计基础与能力建设。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服务、指导与协调,推进部门间数据互通互联、共享共用。

  3.动态优化共同富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本报告设计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是基于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对共同富裕认知水平,还需要不断充实与完善。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对一些不再适合新发展阶段要求的监测指标进行淘汰,增加一些更能反映新情况、新趋势的指标。对于监测指标的目标值,可以根据指标运行的实际进展加以科学调整;如结合五年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根据新任务、新目标与新要求,予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