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2024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就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深刻总结新时代我国就业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深刻阐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内涵、实践要求和重点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重要部署,明确把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作为重要的改革任务,提出了就业领域的重点改革举措。近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总体要求和重要举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一、深刻认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坚持加强党对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有效应对各种压力挑战,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已迈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这是科学把握就业发展规律、深刻洞察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就业矛盾变化、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作出的新论断。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找准新定位、担负新使命,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自觉性,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这“一个最基本、三个事关”,把就业的重要性提升到历史性的新高度,深刻阐明了就业与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关系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成色,关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亿万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调查显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七成、脱贫家庭纯收入的八成,都来自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也就是说,劳动者收入的主体是靠就业创业获得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利于促进居民增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就业是发展之基,是沟通社会需求和供给,连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键。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可以更好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能。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比较充分,劳动者安其岗位、乐其职业,社会就和谐稳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能够更好实现人人都有机会通过勤奋劳动得到发展、融入社会、享有高品质生活,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我国发展应变局开新局迫切需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稳增长、稳就业的压力始终存在。这深刻阐明了我国就业面临的复杂发展环境。“稳增长、稳就业的压力始终存在”,这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良好支撑条件,具备制度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体系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重要优势,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就业改善的基础支撑没有变。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向就业领域传导。面对复杂变局和压力挑战,需要不断完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体系,以稳就业夯实稳增长保民生的基础。
适应人口变化和技术变革迫切需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发展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以及经济数字化转型等趋势对就业的影响逐步加深,结构性就业矛盾不断凸显。这深刻阐明了人口变化和技术变革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对我国就业的深刻影响。“结构性就业矛盾不断凸显”,这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面对的主要矛盾。从人口变化看,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2022年总人口出现减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大龄化趋势更加明显。从技术变革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对劳动力市场带来深刻影响,改变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劳动者技能发展是一个慢变量,总体上跟不上新技术的加速演进,而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比前几次技术变革来得更加迅猛,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刻。人口变化与技术变革交织叠加,带来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结构性就业矛盾意味着劳动力供需还不很匹配,说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仍有较大空间,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适应能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迫切需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提升就业质量已经成为劳动者的迫切愿望。这深刻反映了广大劳动者的客观需要,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面对的时代任务。随着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反映在就业领域,就是劳动者既关注岗位“有没有”,更在意岗位“好不好”,还关注休息休假等权益保障“到不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就业质量,着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深刻理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宏观层面,高质量充分就业主要包括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就业结构优化、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等;在微观层面,高质量充分就业主要表现为劳动者不仅有活干,而且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等。我们要深刻把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统筹协调推进就业工作。
注重宏观层面与微观感受相协调。高质量充分就业,既是在宏观层面的就业大局大势,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实现的优先目标;也是在微观层面的个体所感所盼,是每位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职业安全、劳动权益等方面的体现。两者内核一致、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从宏观层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现,也要特别关注劳动者的就业获得感。
注重扩大容量与提升质量相兼顾。扩大就业容量就是让更多的劳动者有工作,劳动力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人力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提升就业质量就是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着力满足劳动者对更稳定的工作、更合理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体面的劳动的新期待。高质量就业是发展方向,而充分就业则是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就业“蛋糕”不断做大,也要把就业“蛋糕”做好分好,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注重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就业具有经济属性,更多是市场行为,劳动者主要通过市场的双向选择实现就业,需要高效的市场供需匹配。就业也具有民生属性,政府在制定实施就业政策、维护公平就业环境、提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援助困难群体就业等方面要担起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调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注重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统一。尽力而为强调的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担当和主动作为,要从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聚焦群众在就业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朝着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进取。量力而行强调的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就业工作面临的现实条件,不盲目拉高预期,不超出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把握理想和现实、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的关系,既体现引领性和前瞻性,又注重务实性和可操作性,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推动就业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深刻把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点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党对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牢牢把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定位新使命,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以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构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服务精准、管理科学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细,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新成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强化就业优先,着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巩固我们党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举措。强化宏观调控就业优先导向,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时,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优先目标、作为民生大事公开承诺,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督导落实。强化产业发展协同,将扩大就业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出发点,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各方面政策协同,围绕先进制造、养老服务、水利工程、夜间经济等,挖掘经济增长点,培育就业新动能。强化经营主体支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促进就业提质扩容。强化就业影响评估,在制定实施重大产业政策、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时,将对就业的影响作为重要评价标准,同步开展岗位创造、失业风险评估,推动经济发展与就业促进协调联动。
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是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机制,根据社会需要、产业需求、职业开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实现技能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加强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培养使用主体作用,指导企业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加快建立完善国家资历框架,推动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双向比照认定,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动态发布技能人才薪酬价位信息,引导企业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新时代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突出重点群体,着力完善就业支持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最终都要体现到就业群体上,重点群体稳,则就业大局稳。以鼓励成长成才为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完善工资待遇、职称评聘、培训升学等政策,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加大对困难家庭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的就业帮扶,促进尽早就业、融入社会。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健全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劳务协作和权益维护机制,大力发展劳务品牌,推动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常态化,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以促进再就业为目标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加大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完善及时发现、优先服务、精准帮扶、动态管理的就业援助制度,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促进均衡可及,着力健全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是落实就业政策的重要保障,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支撑。完善覆盖全民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坚持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完善服务清单,强化常住地、就业地服务责任,推动就业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广覆盖、用人主体广惠及、就业创业全贯通。夯实基层导向的就业公共服务基础,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5分钟”就业服务圈,规范建设零工市场,推动就业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推行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模式,建立完善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广数字赋能、实地摸排、精准服务的模式,强化部门数据共享比对,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效能和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
提升治理能力,着力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应有之义,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基础。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劳动关系协商协调、争议处理、行政指导和监察执法,完善适应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制度,严厉打击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完善劳动者合理流动机制,保障平等就业权利,坚决纠正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健全就业歧视救济机制,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失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重点监测及时预警,密切关注就业失业、市场用工等变化情况,加强分析研判,完善应对规模性失业风险的政策储备,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